大连老电车城市漫游记 之土著寻根之旅

导语 大连是中国最早拥有有轨电车的城市之一,而大连一直把哪些老电车保留了下来,成为了这城市的一个印记。来大连游玩的朋友们不妨去看看,寻找下历史的脚印。

古典的木铜制,现代的玻璃幕,静谧的窃窃私语,喧嚣的霓虹都市,无形的对比,如此的反差。外地朋友谈起大连常常会提起“叮当叮当”的老电车,而老大连人则一直把它叫做“有轨电车”。不知不觉间,它伴随着浪漫之都走过了漫长的一百年。随着城市发展,许多地方都拆除了电车,而大连却将它们保留了下来,得以成为城市的名片。201路有轨电车沿途不仅有东关街原汁原味的老街道、老房子,还有民主广场那样背靠繁华自宁静的旧时电车站。这种影象便是城市的记忆,也是历史的印记。

第一站:东关街 “海南丢”们的集体记忆

西岗市场

大连是中国最早拥有有轨电车的城市之一,也是内地唯一有轨电车历史未曾中断过的城市。选一个周末上午,跳上一趟晃晃悠悠的201路老电车,从东关街起,开启这段意义非凡的老大连寻根之旅。东关街记录着城市的童年,这里是最老的“海南丢”聚居生活的地方,这里是齐鲁元素在大连落脚的最后一块尚未消逝的遗迹。无论老大连还是城市新移民,每个大连人心中都有一个东关街,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里。今天老大连人口中的“:东关街”,一般指的是北起鞍山路、南至黄河路,西起市场街、东至北岗桥这一区域。如今的这里已不仅仅是一条街,更代表着大连的一个重要区域和一段特别的历史。

寂寥的东关街街区

东关街是大连最老的历史街区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繁华一时,但现在,这里却是大连最破旧的街区之一。如今再走进东关街,依旧可以感受到那个久远年代的痕迹,街上总弥漫着旧时光特有的沉重和闲适,又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斑驳陈旧的老房子,本城摄影爱好者们扭动镜头记录岁月沉淀的一砖一瓦,河南烩面馆的师傅蹲在墙边抽烟,收旧货的老人一件件整理着废旧的破纸盒……一座座被时间烟尘和世俗生活浸染的老房子,一处处沧桑又难掩往日光辉的砖雕和屋檐。不管曾经居住的名人还是寻常百姓,叩开一扇院门,就叩开了大连曾经最传统的文化和最鲜活的气息。

益记笔店旧址

益记笔店坐落在西岗市场南门斜对面,是一处坐西向东的门市房,面对着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街两旁是些糖果店肉店、茶庄、修表点、洋铁铺、大药房等,一溜两行,十分热闹。据记述,益记笔店是当时大连地区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1927年建立,曾接待掩护过途径本地去往北京的蔡和森。次年3月因为日本人的发现而被迫停业。到了现代,这里陆续住进很多外来打工者,私搭乱建、乱拉电线情况严重,因而曾失过火,被烧毁的二楼已经空置。幸运的是,建筑仍然存在,仅需要稍加修复即可。这应该是大连市区内不多见的红色遗迹了。

第二站:胜利桥 城市的起点

今昔胜利桥

经过拥挤的火车站,201路电车缓缓驶向胜利桥,胜利桥北是大连城市的建设的起点,它和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长。这座桥原名“露西亚街木桥”,是大连的第一座线桥。浑圆的桥栏、精美的石雕,散发着浓郁的异域气息。露西亚街木桥诞生后,开始了大规模行政区建设,之后,大连地区最早的居民区也逐渐由此开展。“胜利桥是一座桥的名字,又不止是一座桥的名字。阅读这个城市,首先要从这座桥上穿过去。”大连作家素素在《流光碎影》一书中这样写道。

达里尼市政厅旧址

沿着俄罗斯风情一条街走到尽头,这里就是达里尼市政厅旧址(原大连自然博物馆)。曾经于1909-1914年作为大和旅馆,住进去过辛亥革命领导者梁启超、临时关外都督蓝天蔚、满清首富盛宣怀等人。透过西侧的铁门,能看到院内杂草丛生,树影婆娑。与附近居住在光辉巷的老先生交谈起这里的前世今生,他告诉我,日俄战争爆发前“达里尼”已初具规模,日本人闪电般的突袭让规划师萨哈罗夫措手不及,撤离前他极不情愿地将市政街区烧毁,虽经历大火,市政厅还是幸运地保留了下来。今年春天时,老先生曾翻过围墙去取掉落的风筝,看到室内的楼梯已多处塌陷了。

第三站:民主广场 背靠繁华自宁静

有轨电车操作台

回到胜利桥,跳上电车,晃晃悠悠过了民生街,下一站就是民主广场。老电车穿行在现代都市中,与汹涌的车流形成一份鲜明的对比,让人有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那纯木内置的车厢板、车座椅,那铜制的灯饰、扶手,还有车门拉手和车窗的插销,都只在老电影里见过。每次坐电车都会盯着司机的操作台看很久,铜质操作杆不知经过了多少双手的抚摸和操控,依然没有半点褪色。车内很安静,人们是相对而坐,为避免尴尬,很多人不是把脸侧向窗外,就是低垂着眼睑靜默;偶尔响动大一点的便是手机铃声,打电话者旁若无人的声调会让人意识到这已经是无法抹去的现代气息。

有轨电车内部

电车刚建成时,当时的大连人把这种新奇的庞然大物叫“美国大笼子”,第一批行驶在大连街头的37辆电车均为木质结构,由美国制造。日本殖民时期的大连,就连坐电车都存在种族歧视。据说白牌车干净舒适,乘客多为日本人;生活在底层的中国劳工只能乘坐挂红牌的“破车”。时过境迁,在大连和电车同龄的事物要么早已化为尘埃,要么成为了凝固的记忆,唯有电车依然叮叮当当地从城市的一头驶向另一头,穿越历史而来,诉说着城市的沧桑。

第四站:寺儿沟 “老码头”扛起大连港

终点站的电车

晌午时分,跟随201电车叮叮当当的节奏到达了终点站华乐广场,这才想起“不知道满载恋爱记忆的海之韵广场现在变成什么样了?”蛰伏已久的感情被小小的好奇心驱使,跳下电车,一路前行。寂寥的街道、稀少的人群、废弃的信号灯、野草疯长的轨道……虽然现在还是一片荒凉,但不远的将来这里将被打造成令人羡慕的钻石地段。远处薄雾笼罩下的“东海头”阻断了去路,填海的轰鸣声、崛起的新楼盘、霸道的铁丝网……此情此景,宛若世界尽头。时间的针脚密密麻麻、滴水不漏地改变了世界的每一处角落。

与铁轨一起驶向远方

电车沿着铁轨行驶,沿路透过玻璃窗张望着寺儿沟的变化。红房子、狼窝、穷汉岭,这些早年的寺儿沟地标早已不存在,只有夹在高楼里的那座大连史上最早的电影院——东明电影院孑然独立,似乎还在奋力挽留着逝去的时光。可惜那里也是旧瓶新酒,早已成为出租房。但有些人也许不应被忘记,比如寺儿沟一带还住着的最早的城市建设者——海港工人,父辈、子辈和孙辈。《大连掌故》一书的作者韩悦行说,没有寺儿沟,就没有大连。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